向科技強國邁進的必答題
發布時間:2018-04-09 15:27:06 | 來源:科技日報 | 作者:操秀英 | 責任編輯:肖寒——解讀《積極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方案》
“這個文件非常非常重要。”對于新近出臺的《積極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方案》(以下簡稱《方案》),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連用兩個“非常”來強調其意義和必要性。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我國應積極提出并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以下簡稱“大科學計劃”),隨后,這一決策被寫進《“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此次出臺的《方案》則為這一戰略任務描繪了具體路線圖。
為何此時出臺《方案》,強調“牽頭”有何深意?科技日報記者就此采訪了相關專家。
國際大科學計劃可催生重要原創成果
“我們身在國外的科學家聽到《方案》出臺的消息都備受鼓舞。”美國匹茲堡大學物理天文系教授、粒子物理—天體物理—宇宙學中心主任、清華大學物理系千人講席教授韓濤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國際大科學計劃是人類開拓知識前沿、探索未知世界和解決重大全球性問題的重要手段,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科技創新競爭力的重要體現。”韓濤說,《方案》的出臺說明中國已充分認識到基礎研究的重要性,“這是是否進入發達國家的標志”。
“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是一個國家科技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需求。”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美國新澤西州立羅格斯大學講席教授趙立平這樣認為。
王貽芳認同這一觀點。“中國的科技創新已步入以跟蹤為主轉向跟蹤和并跑、領跑并存的新階段。必須通過大科學計劃這個平臺與國際同行同臺競技,拾差補缺,得到認可。”他認為,這是讓中國整體科技實力邁上新臺階的重要手段。
眾所周知,國際大科學計劃以實現重大科學問題的原創性突破為目標,是基礎研究在科學前沿領域的全方位拓展,對于推動世界科技創新與進步起到支撐作用。“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培養一支高素質隊伍,攻克關鍵工程技術,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多個領域起到促進作用。”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校長吳岳良分析。
吳岳良舉了個例子。“萬維網就是因歐洲核子中心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需要交流而誕生的。”
另外,王貽芳認為,目前國內不少大科學工程的產出及效果有待加強,國際競爭力仍不夠,通過國際合作,可以改進國內大科學工程在評審、考核方面的一些方法。
現在是牽頭組織大科學計劃的最好時機
“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我們的基礎研究、人才隊伍都有了較好儲備,在大科學計劃的管理方面也有一定基礎。”吳岳良認為。
吳岳良分析,大科學計劃的周期都較長,“歐洲核子中心的大型強子對撞機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醞釀,引力波探測實驗也經過40年的發展,所以我們此時提出要牽頭大科學計劃,是放眼未來的舉措,也與新時代的發展目標相契合。”
“中國已經有了牽頭組織實施大科學計劃的基礎。近年來我們的科研經費大幅增長,讓實施100億量級的大科學計劃有了可能;有很多領軍人物在國際上嶄露頭角,并帶動一批高水平團隊,‘青年千人’等計劃吸引了大批青年科學家回國。”韓濤補充道。
王貽芳則堅信,目前是中國開始牽頭組織大科學計劃的最好時機。“如果早20年,我們實力不夠,再晚的話就會錯失機遇。”
“以我為主”是自信也是責任
為何要強調牽頭?王貽芳說,大科學計劃要集全球力量來解決重大基礎科學問題,“作為國際社會的一員,任何有能力的國家都有責任來做這件事”。
“牽頭是要以我為主,而參與只是跟班,如果你一直是以一個二流或三流成員的身份來參與的話,怎么能成為科學中心、科技強國?”王貽芳說。
“從資金占比來看,承擔費用多的國家,自然能優先選擇大科學計劃中最核心的科研項目,也就率先掌握了其中最關鍵的成果和技術。”王貽芳說,率先提出并牽頭組織大科學計劃,可以在學術競爭中占據先機,產出的成果也將是真正的原始創新。
早在2015年,趙立平就與美國、德國的微生物學家一道,呼吁國際社會聯合啟動“國際微生物組計劃”。他認為,如果中國能積極牽頭組織“國際微生物組計劃”,將會給中國科技界一次大整合、大創新的難得機遇,導致健康管理與慢性病的防控等領域出現革命性變化,并帶來巨大市場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