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li id="0gwyo"></li>
    <abbr id="0gwyo"></abbr>
  • <rt id="0gwyo"></rt>
  •         

    深化外貿外資體制改革 一系列信號傳遞開放決心

    發布時間:2024-07-29 14:13:32 | 來源:經濟參考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郭頂

    進一步全面深改開新局

    深化外貿外資體制改革一系列信號傳遞開放決心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下稱《決定》),用“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必須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堅持以開放促改革”等表述明確了我國下一階段推進高水平開放的決心和方向?!稕Q定》還對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作出系統部署。

    多位專家表示,中國正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在開放和改革的相互促進中,不斷拓展開放的深度和廣度,塑造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優勢。

    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

    在開放部分,《決定》首先明確“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提出“必須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

    中央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學院院長張曉濤表示,改革開放40多年,中國從參與世界經濟分工,到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引領經濟全球化的開放之路。歷史經驗證明,中國經濟發展離不開對外開放,高質量發展需要高水平對外開放。

    對于接下來的開放方向,《決定》指出,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在擴大國際合作中提升開放能力,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張曉濤表示,改革與開放是一體兩面、相輔相成、辯證統一的關系。“對外開放本身就是改革,開放對改革的促進與深化作用已經從最初的‘摸著石頭過河’倒逼機制,轉變為以制度建設為主線,加強頂層設計、總體謀劃、主動變革,實現開放和改革更好地良性互動,塑造我國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優勢?!?/p>

    此次開放部署對制度型開放著墨頗多?!稕Q定》提出,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并從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擴大自主開放等方面進行安排。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高凌云表示,擴大制度型開放,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意味著高水平開放程度日益提升,將推進國內制度改革不斷向縱深邁進。而擴大自主開放,有序擴大商品市場以及服務市場、資本市場、勞務市場等對外開放,意味著開放領域的不斷擴展,同樣可以推進國內改革向更廣領域拓展。

    深化重點領域體制改革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開放提到了深化外貿、外資等重點領域的體制改革。其中,對于深化外貿體制改革,《決定》從強化貿易政策和財稅、金融、產業政策協同,創新發展數字貿易,建設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等方面作出安排。

    張曉濤認為,這些部署既強調制度創新,又注重開放的全面性,有對數字貿易等新業態新趨勢的關注,也有建設傳統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等支持傳統貿易的舉措;同時統籌發展與安全,提出健全貿易風險防控機制,完善出口管制體系和貿易救濟制度,體現了外貿領域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深化外商投資和對外投資管理體制改革方面,《決定》提出,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依法保護外商投資權益;完善境外人員入境居住、醫療、支付等生活便利制度;健全對外投資管理服務體系等舉措。

    商務部研究院外國投資研究所副主任張菲表示,全會圍繞外商投資的促進、準入、保護、管理等方面的體制機制進行改革和創新,重點是繼續破解不利于外資企業在華投資經營的各類障礙,實現內外資企業平等待遇,解決外資企業關注的問題和困難。

    中國銀行研究院《宏觀觀察》稱,全會提出深化對外投資管理體制改革,有利于提高涉外投資效率與安全性,推動“走出去”與產品、技術、標準、服務出口協同聯動發展。

    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

    全會還對“優化區域開放布局”和“完善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機制”作出安排。《決定》提出,加快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全面開放格局,繼續實施“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統籌推進重大標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項目等舉措。

    張菲表示,這是從國內和國際兩種視角,根據國內開放區域不同優勢特點和發展定位,根據“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不同的資源稟賦,及其參與高質量共建的意愿等綜合要素,推動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深度融合與互動,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

    高凌云認為,在開放布局上的這些安排,體現了內外聯動、相輔相成,對于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形成國際合作新優勢等具有重要意義。

    高凌云同時表示,總體來看,全會釋放了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高度確定性和連貫性,展現出中國與世界共享更多開放紅利的決心與擔當。展望未來,中國的開放將在紛繁復雜的國際局勢中為世界發展注入信心和動力。(記者 王文博 實習生 周潤楷)